前几天和先生冷战,起因是他忘了我们的恋爱纪念日。我没吵没闹,只是不说话、不回应他的示好,想让他 “尝尝被忽视的滋味”。可冷战第三天,他红着眼问我:“你能不能别这样?我宁愿你骂我一顿。” 直到后来看到心理学上的 “情绪容器” 理论,我才明白,冷战时的 “沉默”,其实是把对方拒在自己的情绪容器之外,比吵架更伤感情。
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提出,“情绪容器” 是亲密关系中最核心的心理需求 —— 我们需要伴侣像一个 “安全容器”,接住我们的委屈、愤怒、难过,也愿意把自己的情绪放进对方的容器里。而冷战时的沉默,本质上是 “关闭了自己的情绪容器,也拒绝进入对方的容器”:你以为 “不说话是在保护自己”,其实是在切断彼此的心理连接;对方以为 “你不回应是不爱了”,反而会用更极端的方式试探你的态度。
我和先生后来试了个方法:冷战时谁先意识到 “情绪容器关闭了”,就递一张写着 “我现在有点难过,想抱抱你,但不知道怎么开口” 的便签。上周他因为工作失误心情不好,回家后一言不发,我递了张便签给他,他看完瞬间红了眼,抱着我说 “刚才怕你觉得我没用,不敢跟你说”。原来,比起 “必须马上和好”,让对方知道 “你的情绪有地方放” 更重要。
记住:夫妻间的情绪没有 “该不该”,只有 “需不需要被接住”。别用沉默当武器,也别让冷战变成习惯。愿意打开自己的情绪容器,也愿意接住对方的情绪,才能让感情在矛盾中更牢固。
下一篇:返回列表